公告
X关闭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国学常识
古诗词里的爱国情愫
2020-02-04  作者:李学朴   

爱国主义是华夏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贯穿于唐宋一代诗人血脉里的一个主旋律。古代爱国诗篇内容是多方面的,大多作品以仰慕同情的态度,缅怀古代爱国者,歌颂勇于赴敌的边防战将,寄托了自己的忧国情怀。


唐代诗人的爱国报国之路除了求仕从政外,便是仗剑从军了。那时,每当边塞报急、国家召唤之际,他们无论是求仕已果还是未果,都自觉承担起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义不容辞、义无反顾地投笔从戎,走向大漠边关。


初唐诗人杨炯在《从军行》诗:“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张说也在《南中送北使二首》其二中写道:“闻有胡兵急,深怀汉国羞”,说的都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所以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们才会毅然作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的人生抉择。


唐朝时期,先贤诗人大抵懂得在周边强敌环伺、虎视眈眈的形势下,倘一旦松懈武备,失去主动,则大唐社会的繁荣,国家的稳定,人民生活的安康均无从谈起。诚如王昌龄所言:“明主忧既远,边事亦可大。”(《宿灞上寄侍御玙弟》)狂傲如李白也在《战城南》诗里指出“乃知兵者是凶器”的同时,也明白“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道理。

杜甫在《前出塞九首》其六里还吟道: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前四句是说边塞抵御外侮的战争,当激扬士气,选精兵强将,把握主动,谋略得当;后四句则指出对战争规模和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当作适当的调整,即今人所说的有理、有利、有节。


高宗调露元年,骆宾王刚从大牢出来(他是蒙冤入狱,遇改元大赦出狱,尚未及平反),便遇上突厥阿史德温傅反唐。他当即北去幽燕,投入裴行俭(时任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元帅帐下。他在此时所作《宿温城望军营》诗中写道:“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还应雪汉耻,持此报明君。”他还在《从军行》里写道:“平生一顾念,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开元十年九月,张说因功拜兵部尚书,开元十年四月,又“诏为朔方节度大使,亲行五城,督士马”。《新唐书·张说传》记载,他在这期间创作的一首有名的诗篇《巡边在河北作》,抒发了他戎马倥偬、建功报国的胸襟:“去年六月西河西,今年六月北河北。沙场碛路何为尔,重气轻生知许国。人生在世能几时?壮年征战发如丝。会待安边报明主,作颂封山也未迟。”

王之涣《凉州词》云: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要点在“何须怨”三字上,诗人代远征将士表明这样的立场:尽管远离故土,思念家人,但戍边卫国却是战士的责任;国家的安宁胜过儿女情长!


北宋诗人苏东坡一生写的爱国诗篇并不多,但有些佳作,还须后人品味,咀嚼。青年时代苏东坡从眉山赴汴京,曾在途中瞻仰了忠州(今四川忠县)人民为屈原所立的纪念塔。他怀着崇敬的心情写了一首《屈原塔》: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诗作开门见山地写了楚地人民对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他从当地人民“投饭”“竞渡”的千古遗风,深深体会到屈原以身殉国的精神对后代的教育作用是十分深远的。

元丰十二年苏东坡在徐州所写的《将官雷胜得过字代作》诗,以轻捷跳动的笔调刻画了一个喋血边廷、出生入死的将军形象:“胡骑入回中,急烽连夜过。短刀穿虏阵,溅血貂裘涴。”这位将军是陇西人雷胜,他英勇过人,最善骑射,苏东坡《人日猎城南》诗所写:“何似雷将军,两眼霜鹘皎。黑头已为将,百战意未了”,就是这位雷胜。可是这样英俊有为的武将,却闲居内地,郁闷填胸,偶然获得一次出猎习武的机会,便顿感心地开扩:“一来辇毂下,愁闷惟欲卧。今朝从公猎,稍觉天宇大。”这里以如此深厚的同情,描写武将们有志报国无路请缨的遭遇,显然渗透着作者对宋廷怯战妥协政策的不满情绪。南宋陆游等人所反复抒写的“报国欲死无战场”的忧愤,在苏东坡诗中也早露端倪。


苏东坡还在不少诗篇中,以昂奋进取的精神,激励他人为疆防和国事,勇往直前,立功献身。说明他是时时以国事为重的。如在密州他写给暂时投闲的友人乔太博一首诗,劝友人一旦被朝廷起用,要学习李广的勇敢赴敌,不要像他那样计较个人恩怨,“明年定起故将军,未肯先诛霸陵尉”,话虽简要,用意十分深远。

元祐元年,苏东坡在汴京写了一首《和王晋卿》的五古长篇,由贬官黄州以来两人的交谊和遭遇,写到双方应诏还京,最后不禁对友人提出了整肃边廷的殷切期望:

贤愚有定分,樽俎守尸祝。

文章何足云,执技等医卜。

朝廷方西顾,羌虏骄未伏。

遥知重阳酒,白羽落黄菊。

羡君真将家,浮面气可掬。

何当请长缨,一战河湟复!


当时,苏东坡写这首诗时,正是西夏派人索地,司马光要割让兰州五寨之时,“羌虏骄未伏”,当即指此。王晋卿,名王诜,世代官居武职,是将门之后。苏东坡看到朝廷正有西顾之忧,希望王氏发扬将的爱国精神,请缨杀敌,为收复失地做出贡献。


元祐四年苏辙被命为贺辽国生辰使,苏东坡在杭州知州任上写了《送子由使契丹》诗赠别,提醒他要随机应对,不辱使命。同年,又写了《次韵子由使契丹至琢州见寄》四首,其一说:

胡羊代马得安眠,穷发之南共一天。

又见子卿持汉节,遥知遗老泣山前。

诗人告诉苏辙:塞北生活的安定,是由南北统一,都隶属于赵宋政权的结果。他激励苏辙定会以气节凛然的苏武为榜样,圆满完成使命,令塞北遗民获得安慰。这精练的诗句,字字贯注了诗人热望安定统一的爱国感情。

元祐三年底,西夏遣使款塞,表示归附,苏东坡写了《款塞来享》诗:

蠢尔氐羌国,天诛亦久稽。

既能知面内,不复议征西。

斥堠销兵火,边城息鼓鼙。

输忠修贡职,弃过为黔黎。

他主张只要西夏对朝廷宾服,就可辍兵息战,保持边境安宁。苏东坡反对歧视少数民族,他曾说:“咨尔汉黎,均是一民。”《宋史纪事本末》卷一三。主张对汉族和边疆民族一视同仁。为了使他们能够过上和平生活,他不赞成轻易用兵。“弃过为黔黎”,正体现了这种思想。


华夏古人的爱国诗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结着炎黄子孙的辉煌业绩,包含着华夏先哲的无穷智慧,是先民留给后人的一份极其丰赡、弥足珍贵的瑰宝。



战略合作


 
QQ在线咨询
售前咨询热线
0531-86990050
售后咨询热线
0531-8699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