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文化大观》是半月谈杂志社系列刊物之一,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树立文化自信为目标。定位于观察、调研、剖析、引领,将专业高度与落地实践相结合。古为今用,启迪心灵智慧,让师生以及社会大众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学以致用。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固本,铸魂,打底色”的为学生人生奠基的工程。大柳镇历史悠久,人文内涵丰厚,这里既有“插柳救民”“以面劝谏”的历史文化传承,又有古今感人奋进的历史文化名人的精神引领。大柳中学厚植于传统,从传统文化及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积极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力求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潜移默化,以环境文化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要注重文化浸染,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以文化人,应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大柳中学的“铭恩路”“感恩路”“延恩路”,每一处都有一则历史感恩故事,如“铭恩路”出自“一饭铭恩,千金以报”的故事,学生们行走其间,能受到感恩故事的浸染;墙壁文化以画卷形式展示大柳古镇的由来及大柳面的故事,承载着大柳人民的“感恩情怀”;充满古风韵味的走廊文化,身临其间,迎面扑来的是历史传统文化的幽香和名人先贤的书香;“唯吾知足”雕塑,告诫人们要懂得珍惜和知足,师生要有“空杯心态”……我们力求校园处处有风景,风景之中有文化。这些校园文化对学生树立品行,陶冶情操,健全人格,提升素养,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厚植传统,奠基底色
寻根溯源,挖掘地域文化
大柳中学的传统文化教育,在立足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根植于本区域的地域文化,通过挖掘良风美俗,人文历史,让本区域师生择善而从。关于大柳镇和大柳面的由来,有这样一个故事:“靖难之役”时燕王南征,行至宁津青龙镇附近,朱棣被一妇人“抱大携小”的善举感动,就告诉农妇,门口插柳可免遭杀戮,妇人遂遍告全村救得全村人性命。待朱棣胜利再次经过此地时,农妇为感激燕王,用来年的庄稼种子为燕王做了一碗面,并说:“种子没了可以去借,若民心没了,哪里去找?”燕王听后颇为动容,他整顿军纪,军队所到之处都秋毫无犯。而“大柳面”也成了山东省乃至全国闻名的特色小吃。为传承“插柳救民”“以面劝谏”的古镇精神,学校开展了诸多激发学生感恩情怀的实践活动。
学做大柳面,“非遗”进校园
“大柳面”是大柳镇的文化符号,“学做大柳面”已经成为我校的特色课程。学生在“擀、压、揉、顺”中,体会沉心做面的工匠精神,在“和面,饧面,擀面,放饼,叠面,切面”等一系列工序中,感受大柳面的魅力和文化。“治大国若烹小鲜”,学校教育要传承这种工匠精神,用爱和智慧唤醒学生感恩的灵魂。在感受文化的过程中,学生似面条般久经锤炼,砥砺道德;历经滚水洗礼,锻造人格;状如弓弦,张弛有度;“金丝缠碗”不忘本。
躬身前行,追寻时代印记
大柳镇涌现出了诸多历史文化名人,如隽不疑,荣孟源等。为了让学生珍惜现在,不忘历史,学校定期举行“追寻时代印记”的系列主题活动。活动形式多样,有“名人讲坛”“主题班会”“现场研学”“名人事迹报告会”等,此外,学校还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大柳镇民俗展陈馆”研学。“追寻时代印记”系列活动承载的精神文化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有着重要的影响。
唤醒感恩,开发校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