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X关闭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文观专题 > 致敬传统 师资先行
漫漫传承路,何以正人心? 国学教育先行者畅谈教师国学教育的知行合一
2016-06-04  作者:​ 记者/高菲   

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息,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从未中断过,现在,文化传承和培养英才的重任落在了教师的肩上。教师需要从国学经典中汲取营养,获取智慧,储备能量,这样,才能起到引领作用,从而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递给学生。然而,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教师的国学素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让国学教育切实有效地展开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本刊专访了济南大学客座教授扈书乘、济南市天桥区教育局长张萍、济南市无影山小学校长舒爱华,三位国学爱好者讲述了自己在国学教育之路上的见解与心得。

 

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道和术,师和生

从一名普通教师到全国知名校长,再到教育局长,张萍始终在用心钻研,身体力行,做最真的教育。谈到传统文化教育,张萍表示中国传统文化进校园是社会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大势所趋,及国人精神必需。近年来,天桥区一直对传统文化传承孜孜以求,并已经渐成特色。天桥区的传统文化教育经历了几个阶段:一是书法教育成特色,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经典诵读。但是随着经典阅读、书法教学的逐步深化,成为考试、考查学科的重要内容时,学生机械地读、背、写成为了沉重的负担,课程的魅力便随着学生的兴趣殆尽而荡然无存。于是天桥传统文化教育进入另一个探索领域——传统文化特色课程,书法、剪纸、杂技、射礼、泥塑、茶艺、中药等,天桥区校校有特色,每两年一届的天桥教育中国传统文化节上,精彩纷呈,学生们欢欣鼓舞、乐在其中、情趣盎然。但是就在这份喧嚣与热闹中,张萍又陷入了沉思。

张萍说:“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技艺上的确做到了一定极致。然而我渐渐感觉到,靠死记硬背式的僵化诵读启迪不了真正意义上的热爱,靠花样翻新的活动的确能激发兴趣,又无法解决对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精神要义——道的传承与理解。

张萍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幼儿园入学仪式上要求三四岁的孩子给孔子鞠躬。之后老师就让一个小孩上去和园长一起写人字。看着黑乎乎的孔子雕像,孩子们会有什么感觉呢?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第一课应该教给孩子一些生活中的基本礼节,这些东西比给孔子鞠躬更有用。其实教师心中有“孔子”,自然精神上就有“孔子”,就会在言行举止当中带出“孔子”,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去走进“孔子”,认识’孔子“,爱上”孔子“。中国传统文化本来应该偏重于思想境界、道德品质的传承,本来应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现在全成了死学知识、苦练技能,成为了考试的工具和活动的展示,必然毁之僵化、失于肤浅。

她意识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关键是要搞清两个关系——道和术的关系,师和生的关系。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张萍认为必须从干部、教师和家长入手,培养一批真正热爱、研究、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师资队伍,大手拉小手,全面带动天桥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进一步深化。

201511月,天桥区教育局与山东大学联手举办传统文化教育师资种子培训班。种子班第一期培训教师50名,他们是从全区4000名在职教师中通过自我申报、考试答辩中脱颖而出的有一定中华传统文化功底、愿意甚至痴迷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学习期为一年,需要完成作业、递交论文、参加考试,完成学业才能成为天桥教育历史上第一批真正意义的种子教师,带领全区教师、引导自己的学生走进中华传统文化浩瀚的海洋。为了将这次培训落到实处,跟着种子班学习的三个月时间中,张萍局长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这些老师学以致用,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于是张萍要求老师们从学过的经典当中,把自己认为在教师修身、齐家、授业等方面印象深刻、颇为受益的内容进行筛选,研讨交流,并以此为基础编写天桥教师的座右铭。

传统文化教育师资种子培训班的课程中,有中国哲学史、先秦儒学,以及道家、佛家、周易、新儒学等内容。这些相对高深的课程内容,老师们能否从中受益,将之运用到教学中呢?张萍局长说:“我们的老师,可能从学历水平上不如大学生,但是从人生阅历上,对传统文化的感情上,要远远地超过大学生。我希望我们的老师是广泛地去汲取营养,不管是大学教授,还是在这方面有教育教学经验的中小学老师都可以给我们的老师去讲。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不是被动地去接受,而是沟通和交流的思维碰撞过程,是有选择地接受的过程。关于种子班,从最初拿课程表到现在,我没有后悔,这些东西都应该去学习,全学完之后自己再进行选择。

张萍说:“培训最初应把重心先放在老师的‘知’上,不能片面地先去想如何‘行’。老师们得先学,学会了,了解了,然后产生共鸣了,再研究如何‘行’,把它落实下去。没有‘行’,‘知’就等于没有落脚点,没有‘知’,‘行’就没有方向。最终目的是老师们学了之后要做到知行合一。相信老师做到了‘知’,他就会自然而然地在教学过程中去‘行’。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更有目的地去行,更有规则地去行,更有效率地去行,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的方向。”

 

国学教育应该是立体的,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

作为传统文化教育师资种子培训班中的一员,无影山小学的舒爱华校长坦言,在3个多月的学习过程中,收获颇丰。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爱好者,舒爱华平时广泛涉猎国学经典,并且经常四处奔走聆听国学讲座。她说:“种子班的课程是深度学习,比我之前学过的要深一些。另外从宽度上来看,儒释道都有,宽度足够宽。学习国学,没有基础的话是不能把这个高楼盖起来的,在有宽度的基础上,下一步就是要深入。但最终还是要落到知行合一。我作为校长,有一个相对较大的平台,经过培训之后,我可以带着我们老师去实行,把老师的兴趣和积极性带动起来,老师们再去带动班里的学生和家长。从我们办学理念的践行,到我们的课程,以及学校的各类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总体来说都很受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把天桥的文化底蕴变得更加充实,深厚,也是我们的一个目的。”

无影山小学的国学教育别具特色。首先是“乐山乐水,养心育智”的办学理念,乐山乐水是人们敬仰的教育境界,也是古代君子的理想人格。舒爱华将它解读得更具象化,培养的男孩要像山一样,女孩就像水一样。舒爱华意识到学生的国学素养无法速成,需要长时间的浸润,学校未来的目标是将国学普惠,让学生参与进去,并从中受益。《纪念日养心阅读》是学校的校本课程,舒爱华准备设置一些结合纪念日的经典阅读活动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真正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而不仅仅是让传统文化活动走向社会。

“山东作为孔孟之乡,实行国学教育责无旁贷。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的国学教育绝对与社会上的国学热不同,它渗透在我们学校的各项工作里,从办学理念到课程,到老师和学生家长的培训,就是要贴近生活,贴近工作,贴近学生。”舒爱华认为,学习之后,要把自己的践行加进去,感触深的要把它扎扎实实推行下去,体现知行合一。国学教育应该是立体的,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然后就是学生的家长,这是种子班最终要的结果,师资培训并不是要把老师们培养成学究。在学习当中师生能够一起成长,也希望学校能带动社会。

 

学习传统文化,要正本清源

谈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行合一,扈书乘教授提到了王阳明的一句话:“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为知行一体,行更关键。“一个人即便经典读得再多,哪怕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如果不能把其中的道理变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实际行动,丝毫无益于改善生活和生命。张萍局长在领着大家探索的过程当中,一步一步感受到‘行’的重要性。这抓住了传统文化学习的关键。她说到道和术的问题,师和生的问题,是目前传统文化学习急需解决的两个大问题:以道为本、以上率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两个问题解决了,种子班必定会在天桥区甚至是更大层面上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这个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在济南府学文庙讲授《论语》多年,扈书乘教授对于国学教育的师资问题深有感触,他说:“师资匮乏确实是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大问题,但我们在培养师资,而谁有资格培养师资?培养师资的师资更重要。传统文化中的内容有很多,有精华也有糟粕。哪些是能够与时俱进的,能改善人的心灵和行为,让人变成文质彬彬的君子的;哪些学了之后是固化人的,是开历史倒车的?必须加以区别。我们现在缺的是静下来读书,探索经典核心精神,有区别与取舍能力的人。”扈书乘认为,学习传统文化首先要正本清源,把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道”提出来,用过去不变的道理来指导现在的生活,而不是去恢复什么样的礼仪、服饰,即抽象继承而非具体继承。“我不反对给孔子行礼,但如果只把这些东西给那些根本不知道孔子是谁的孩子,不过是树立了一个偶像,反而束缚了孩子的人格发展。”

对于师资培训班,扈书乘关注的是它最终解决什么问题。在课程设置方面,一定要激发老师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引导他们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领域钻进去,“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扈书乘认为,作为人民教师,学习传统文化还是应该以儒为主。因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孔子的学问,说到底就是教人如何做人的。他基于对人性的通透把握,提出了一条追求理想人格、推动社会改善的人生正道,其中蕴含着无比珍贵的普适价值和引人向上的力量。这对于我们今天怎样做老师、搞教育,有莫大的启发。孔子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所谓“为己”,就是为了提升自己,让自己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我们培养的就是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才能够把没有功利色彩的、正确的学习理念传播给孩子。

最后,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扈书乘提出三条建议,学以明道、身以行道、文以弘道。人首先要学习,通过学习把握人生正道,这是提升境界、完善人格的前提。明白道理之后,就要去实行,努力把那些人生至理变成自己的德行、能力和智慧。一时做不好没关系,久久为功,必见其效。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再有点社会责任感,就要通过各种渠道努力传播。人的一言一行,一篇文章,一条微博,都是可以用来弘道的“文”。大家都在抱怨社会的冷漠,然而自己却不先做,总等着别人先伸出手。这样一来,社会的改善永无希望。而如果大家都能从我做起、笃信力行,那么国学教育的知行合一问题将不成问题。

在教师国学教育之路上,需要更多的人去身体力行,先行者们用他们日复一日的坚持与百折不挠的毅力探索着前路,为更多的人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做铺垫。社会上的国学教育培训风起云涌,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坚定不移地做下去的诚意显得尤为珍贵,有诚意才能找到最真的路,才是对孩子负责任。怀着这样的一颗心,一定可以培养出理想中的人才。



战略合作


 
QQ在线咨询
售前咨询热线
0531-86990050
售后咨询热线
0531-86990050